“溶氧正常范圍,二級生化池出水濁度為5NTU(濁度單位)。”6月10日,江蘇油田團隊技術人員屈霜在韋2生化站,檢測生化池出口水數據。目前,韋2生化站采出水濁度已降至10NTU以下。這得益于該站成功應用生化處理技術處理采出水。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,為高溫環境下微生物修復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經驗。
“經過生化技術處理的采出水,水質都能達到行業最高等級Ⅰ級標準。”江蘇油田工程院微生物所主任師郭鵬接了一杯采出水介紹道。與傳統方法相比,生化處理技術是利用細菌降解采出水中的含油有機物,將其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,以此維持生態平衡。
采出水是原油開采過程中產出的地層水。截至目前,生化處理技術已累計處理江蘇油田采出水超2000萬立方米,節約化學劑等成本600萬元以上,水質達標率較傳統工藝提升10個百分點。
江蘇油田地處江淮生態大走廊、南水北調東線源頭,人口密集、水網交錯縱橫。長期以來,江蘇油田持續推進清潔生產,全力助力長江大保護。
過去,技術人員采用傳統的“沉降+過濾”方法處理采出水,2011年,成功攻克“高效除油菌劑”這一關鍵技術難題。“我們從成百上千種微生物中不斷富集培養、分離、純化,成功研發出適用于江蘇油田采出水的專性除油菌,打破國外技術壟斷,菌種已被世界基因銀行保存。”郭鵬介紹。
為實現除油菌劑規模化應用,生化團隊深入優化方案設計,實現菌劑成本再降30%以上;科學優化生化池曝氣系統運行參數,控制氧腐蝕的同時,降低生化系統耗電量30%以上。針對部分老站工藝維護難度大、能耗高、穩定性差等問題,生化團隊創新應用“生物接觸氧化法”,在運行10年以上的富民、碼頭莊站點實施后,年節約維護運行費超百萬元。
2012年,采出水生化處理技術在江蘇油田方四站應用取得成功。處理后水質達到行業最高等級Ⅰ級標準,對應井平均注水壓力顯著下降。
該技術推廣應用以來,因除油菌劑難以適應高溫環境,采出水需進入冷卻塔降溫后再流入生化池,能耗較高。如何簡化流程、降低運行成本,是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新挑戰。
生化團隊開展技術迭代攻關,研發用高溫除油菌劑替代常溫除油菌劑。先后進行4批次大范圍菌群初選評價實驗,對菌株多輪次分離純化,直至分離出單一菌株。2024年,該團隊在相繼完成菌種開發、評價、室內流動實驗等工作后,最終獲得3株高溫除油純菌株,可適應50攝氏度高溫環境,成為集團公司首家擁有高溫除油菌劑自主知識產權的單位。今年以來,該團隊加強菌劑穩定性研究,進一步提升生化處理技術在高溫條件下的適應性和運行效率。經過應用測試,水質達標率提升13%以上。
信息來源:中國石化報 2025-06-16